第(2/3)页 { 格式输出(“你好,世界!%行“); 暂停; 返回 0; } 这一次念力又立功了,本来以为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设计,没有想到,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第一版盘古语言,虽然不如后世c语言具有庞大的库函数,但是现在这一版已经足够使用。 李国成本来想继续推演,但是考虑到存储空间的占用,就暂时放弃了。推演下去只是时间问题,但是占用庞大的存储空间,就显得太不经济。 所以现在暂时确定了一版,李国成把它称呼为pg67,‘pg’是盘古的拼音首字母,‘67’代表1967年,突出设计定稿的年限。 编程语言搞定,接下了的工作相对简单,只有工作量。就是设计编译器,这个工作就更为简单,把所有盘古语言的内容和中文字库的编号一一对应,然后再转化为98个精简指令。 所以,李国成把盘古语言装订成册,然后再把编译器的原理写清楚,把这个任务交给张芷静负责,他自己负责校验。 在完成编译器任务的过程中,张芷静也熟悉了盘古语言。正好使用盘古语言编写操作系统。毕竟不能一直抽象,一直纸上作业,只有在计算机上跑起来才能证明设计的正确性。 由于现在没有设计出数据掉电不丢失的器件,比如flash,所以编译器、操作系统,汉字字库都需要设计专用的芯片,内容全部固化。 运行时,首先把操作系统可执行代码(机器语言)搬到dram里面,然后用户编程,编程完成后,调用编译器形成用户可执行代码,内容也是存在dram里。 掉电后,编好程序就会丢失。这也太不方便了。后世的起初存储介质是5寸软盘,后来是3寸软盘,再之后是硬盘,移动硬盘。 李国成现在有点苦恼,已经习惯了后世的电脑存储机制,他很难忍受这个中间过渡产品,更不用说,使用当前通用的纸带了。 必须设计机械硬盘,不然,会严重限制后续的技术进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