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8.第158章 俯首称臣-《大唐之逍遥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阿史那吉见父汗第一次如此对自己说话,这次不战而退已经成为别人的笑柄,不曾想到父汗不仅没有责骂他半句,反而对他推心置腹。阿史那吉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的父亲,他郑重地回道:“父汗,儿臣定会再次归来,绝不会有任何的差池!父汗,珍重!”

    始毕可汗微微一笑,点点头。他知道阿史那吉再次归来时,定能从阴霾中走出来。一次失败不足以论英雄,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无法站起来,重新振作起来。阿史那吉经过始毕可汗的劝慰,终于明白父汗的良苦用心,从他记事起他的印象里,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称赞自己一次,都是不停地教训与批评。

    身为一国之君的始毕可汗,他知道御人之道,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将臣子的潜力发掘出来。阿史那吉确实是潜力无限,与年轻时候的自己非常的相像。因此,始毕可汗决定重点培养他,望着阿史那吉坚定地目光,他笑了,他相信终有一天阿史那吉定能展翅翱翔,迎接属于他的时代。

    于是,始毕可汗对外宣布:“阿史那吉身为朕之子,身兼将军之职,不思进取,不战而退,损及国之威,朕决定废除阿史那吉一切的职务,贬为平民,发配北荒!”突厥官吏、平民见始毕可汗如此‘深明大义’,渐渐地也就忘记了阿史那吉这件事。

    始毕可汗见自己儿子阿史那吉不战而退,且心生阴霾,龙颜大怒,他急忙召集大军准备再次席卷华夏大地,南下进攻晋阳城。与此同时,李渊听取刘文静的建议,同意与突厥结盟,亲自写信派遣使者送往始毕可汗。

    使者将书信送往始毕可汗,始毕可汗拆开李渊书写的亲笔信,认真地看了一遍,早年他在隋朝待过一段时间,因此不需要用突厥语言书写,直接用华夏文字就可以了。始毕可汗望着信封上对始毕可汗的尊敬,亲启,心中的怒火消失殆尽,他知道了李渊的意思,迫不及待地拆开书信。

    “所闻而来,何所见而去,自去自来,岂非天所为也我知天意,故不遣追。汝知天意,亦须同我。当今隋国丧乱,苍生困穷,若不救济,终为上天所责。我今大举义兵,欲宁天下,远迎主上还。共突厥和亲,更似开皇之时,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,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従我,不侵百姓,征伐所得,子女玉帛,皆可汗有之。必以路远,不能深入,见与和通,坐受宝玩,不劳兵马,亦任可汗。一二便宜,任量取中。”

    始毕可汗大喜,笑道:“唐公居然队朕有臣服之意!诸位有何建议?”

    始毕可汗的部下有一人躬身道:“可汗,据臣所知唐公李渊非常人也,果然敢做非常之事。当年隋炀帝杨广被困在雁门郡,人马众多,我军进攻,没有一人敢出来迎战的。可是说来奇怪,太原救援兵到,我等畏若神明,全部都撤离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天都将大任交予太原郡守唐公李渊,他必定能平定天下。不如我们答应他的请求,求取一些财物。如果唐公真的将新帝迎来,以臣之见此计不能答应。无论隋朝的皇帝是何人,对于我国来说都是大大的不利,一旦他们分散的势力聚拢在一起,那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。”

    “纵然可汗手中掌握四十万的兵力,与大隋王朝相比,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语。再说,大隋王朝的皇帝无一人信守诺言,炀帝杨广就是这种行径。若是下一任的国主仍然是这样的,到时候我方将损失惨重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唐公李渊掌握十余万的太原军,兵强马壮,手下猛将如云。隋主必定对唐公甚是忌惮,我是唐公的话,我绝对不会前去。臣建议让唐公李渊自己称帝,我们才能答应。并且,我军可以派人相助于他定鼎天下,只要他能够对可汗俯首称臣,一切皆可答应!”

    始毕可汗想了想,点点头,然后照这个给李渊回复了。唐公李渊接到始毕可汗的回信,叹息一声道:“刘大人,突厥却有狼子野心,正如大人所言让老夫俯首称臣,并且信中千叮万嘱除非我自立为帝,否则突厥大军如期而至。纵然老夫没有不臣之心,突厥可汗仍然强逼我自立称帝。无论成功或者失败,至少始毕可汗认为我李渊已经归顺,绝对不会再有反叛之心,才会全力以赴的帮助于我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