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2.第162章 被迫归降-《大唐之逍遥王》
第(2/3)页
隋文帝听到屈突通愿意以死换取他们的生机,他深深地震撼了,此时杨坚才明白,屈突通确实是真的想要救助这些人,为了避免自己的错误,宁愿以死谢罪,杨坚看到了屈突通忠心耿耿,一丝不苟的唯自己的命令是从,暴怒中的隋文帝叹息一声,道:“朕不明此理,竟然到这个地步。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,表彰你的好建议!”
经过屈突通以死劝谏,隋文帝杨坚才免除了众人的死罪。但是,正因为这件事,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日渐重用,升右武侯车骑将军。屈突通为人正直,秉公办事,即便是亲属犯法,也依法制裁,决不包庇宽容。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,也以严整而知名。
因此民间顺口流传:“宁食三斗艾,不见屈突盖,宁服三斗葱,不逢屈突通。”
隋文帝与隋炀帝两人虽是父子,性格却迥然不同。隋炀帝登基之后,由于错估大隋王朝的国力,动摇了国之根本,农民起义四起,屈突通被任命总指挥参加多次镇压起义。可是,性格耿直的屈突通根本就做不到将农民起义首领全部格杀,他认为有伤天和,使得隋炀帝大怒,最后被隋炀帝留守长安城与代王一起坚守京师。
李渊在太原起兵,此事天下皆知。屈突通留守在长安城内,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,没有丝毫的慌张,可是听闻李渊要攻打长安后,他就亲自率兵镇守河东,阻止李渊的去路。隋炀帝自刎于江都后,代王杨侑便知道大隋王朝大势已去,现在手中掌握兵力才是最强大的,而且隋炀帝在世时对于屈突通的忠心,知之甚详,可是就是迂腐不变,将他的大将军职位撤下,由代王代替。
代王杨侑只不过是少年,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战争,没有任何的主见,经过自己麾下大将的议论,使得屈突通领兵出征,镇守河东没有给予他太多的兵力。因此,李渊才有机会将屈突通围而不攻,就是消耗他的兵力,也是为了拦截屈突通救援长安城的道路。
屈突通得知李渊攻破了长安城的防守,心急如焚,将鹰扬郎将尧君素留下镇守河东,自己率部自武关出蓝田回救长安,至潼关附近,被刘文静部阻遏,不得进。此时,隋将刘纲守卫潼关,屯军都尉南城,屈突通欲与刘纲合兵,李渊军左统军王长谐率部抢先袭占都尉南城,斩杀刘纲,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。
屈突通在此与唐刘文静相持月余,急于进军,便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。由于李渊已经将长安城攻破,桑显和率军攻破二栅,只有刘文静一栅久攻不下。桑显和率军再次于刘文静交战,李渊军死数千人,并且箭射刘文静,使的李渊军士气大减,已经露出败相。
此时,桑显和不趁势追击,只要再攻击一次,刘文静必定死于他们的手中。可是桑显和却因军士连续几次作战,早已疲惫不堪,便下令停止进攻,就地开饭,失去了最后一次胜利的机会,白白送给刘文静建功立业的机会。刘文静抓住战机,派兵重起营栅,当时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击隋军背,三栅之兵也呐喊而出,前后夹击,桑部全军覆没,只有桑显和一人幸免于难。
此战后,屈突通的处境愈加窘迫,但是他依然顽强的抵御刘文静的大军。当时,屈突通的军营中早已有了非议,有人劝屈突通投降,屈突通苦涩地笑道:“我蒙受国家厚恩,侍奉二主,陛下对我的恩宠照顾非常优厚,拿着人家的俸禄而在困难时背叛,怎能逃避国难?只能以死报国!”还摸着自己的脖子大喊一声:“应当为国家挨一刀!”屈突通慰劳勉励将士时,没有不痛哭流涕的,大家对此也很感动。
此时,早已攻占长安的李渊,知道长安城内屈突通的妻儿老小,便将他的家人全部请到自己的帐下,并且让他的家僮去招降屈突通,屈突通当即将家僮杀死。屈突通知道长安已失,家属都被李渊所俘,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,自率主力东去,准备去洛阳投奔越王杨侗,就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愿意放弃,他的忠心耿耿使得李渊等人非常的钦佩,于是李渊吩咐下去将他的家眷照顾的很好,并没有为难于他们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