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2.第252章 朝堂之争-《大唐之逍遥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唐高祖李渊淡然一笑,疑惑地问道:“长孙大人还请说说缘由?”

    “其一,按照逍遥王所言,自古流传的‘察举制’又将要废除,自从逍遥王弃武从文后,提出多项建议,基本上都是废除旧制,之前推行的制度对于大唐发展,臣不敢否定,若是再来推行新的制度,对于百姓难以接受再多,不利于大唐的稳定;其二,大唐初建不可再有任何的动摇,否则大唐危矣,若是真的按照逍遥策略去推行,人才参差不齐,与世家大族子弟相差甚远,臣以为予以否定。”

    长孙无忌肆无忌惮地公然驳斥李逍遥,众人纷纷诧异。他们都非常的清楚,长孙秀敏是长孙无忌的妹妹,虽然不是亲兄妹,却甚是亲兄妹,而且长孙无忌能够入朝为官,也是李逍遥的推荐才受到皇上的赏识,才有今时今日的地位,没想到时过境迁,转眼间就成为朝堂上的敌人。

    礼部尚书李孝恭出列,恭敬地说道:“启奏皇上,臣赞同长孙大人的意见,反对废除察举制,行科举制!如今入朝为官者皆是由他人推荐,再由皇上亲自考核的。若是再来新的考核制度,臣恐担心天下百姓难以接受!”

    “臣附和逍遥王所提意见,功在当代,利于千秋。”魏徵站出身来,情真意切地高声说道:“臣虽是出生于世家大族,妻室也是河东裴氏,然而臣自幼孤苦无依,又手无缚鸡之力,只能走仕途。前隋统治不利,致使民不聊生,无奈只能投身于瓦岗,若无逍遥王的赏识以及举荐,臣仍然是一介布衣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身居庙堂之上,仍然无法忘怀曾经寒窗苦读的岁月。臣知道天下寒士的心,大唐国内有才之士甚多,大多数人都被荐书、身份挡在门外,无法为大唐效命。臣之所以能够在此与各位大人谈论国家大事,是得到逍遥王的举荐,皇上的赏识,是臣之幸。你们这些大人高高在上,居于庙堂之上,可曾体会到天下寒门子弟的苦心,他们一辈子只能依仗仕途才能出人头地,想要为国尽忠,为民请命,都是被门户之见挡在殿外,臣以为逍遥王之举,不仅仅广开言路,更能吸纳有志之士,为大唐效命,为皇上分忧解难,臣赞同推行科举制。”

    朝中大臣纷纷低头沉默不语,他们之中有很多就是寒门之士,他们心知肚明李逍遥所提出的意见对于寒门之士是大大的善举,必定获得天下读书人的一直称赞。然而,他们都不敢与魏徵一样,敢正面支持李逍遥。毕竟,他们现在都不是以前的自己了,被魏徵当头棒喝一声,他们全部都清醒过来,一些少数官员纷纷出声附和李逍遥所言。

    唐高祖李渊对此充耳不闻,脑海中回忆着魏徵之前所言,猛地拍案叫绝地高声道:“好一个‘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’!”大臣们还在激烈的争论着,李渊的称赞声,使得大殿上变得鸦雀无声,又听见李渊继续说道:“魏爱卿所言深得朕心,道出了天下寒士的心,传朕旨意:开科举,废除察举制。”

    众人纷纷目瞪口呆地看着李渊,他们之前的争吵根本就不能影响李渊的决定,没想到唐高祖李渊早就心意已决,就算他们在朝堂上争的你死我活,都无法改变李渊的心意。现在他们才知道唐高祖李渊今日提起此事,并非真的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,而是一意孤行,向他们宣告而已,结果已经被李渊的一纸命令定下了,急忙恭手称赞道:“吾皇圣明!”

    于是,朝会就以此落幕,长孙无忌深深地看了一眼李逍遥,然后跟随在秦王李世民的身后一同离开了,走在前方的李世民心里非常的高兴。今日之后,秦王李世民再也不会对长孙无忌有任何的防备之心,他一直都认为长孙无忌是李逍遥的人,就算李世民娶了他的妹妹,仍然不够放心,现在李世民真的放心了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