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那场活动,最后观众把所有的出口都堵死。路谣无奈,只能从厕所的窗户跳出来。后来,还是有个小伙子缠住了路谣。是个陕西人,他辞掉工作流浪,目光纠葛、狂乱。他一连跟路谣去了多个城市,就是为了倾诉内心痛苦。 路谣说,我理解,但能不能让我一个人歇会儿? 这小伙子二话没说,拔出小刀,戳得手心溅血,转身就走。 他的这些遭遇,听得姜玉楼一愣一愣的。 前世怎么没听说过? 哦,也许是这个年代信息传播不畅的原因吧。 姜玉楼劝慰道:“路大哥,你想想自己这次全国签售收获了多少读者的心,成了多少读者真正认可的人生导师,小说大卖又能赚多少钱,这样一想,心里会不会好受许多。” “我就是个作家,只想安心写作,名气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用。而且,我真不是什么人生导师,也不可能帮他们做选择。至于钱,够用就好,多了也是烦心事。” 对于名气和金钱,路谣其实看得很淡,他真正的理想,就是当一个优秀的作家,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。如此,足矣。 岔开这个话题后,两人又聊起了各个城市的见闻。 说到上海时,路谣突然兴奋了起来,“玉楼,你还记得那个从上海来找咱们的青年话剧团的编剧程浦林吗?” “记得啊,我在报纸上还看过有关他排练的《人生》话剧的消息。” 当时,还有剧作家专门评论, “这个戏又感人、又抓人。抓人:引人入胜;感人:发人深省。”著名剧作家杜宣先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,“如果这个戏不卖钱的话,那就值得开会研究,说明话剧成大问题了。” 由此可见,这出话剧真的很成功。 路谣点头道:“程编剧用上海的方式改编演出的话剧《人生》,深深吸引了来到剧场的观众、特别是那些年轻的观众。” “我当时还特意去看了这出话剧。”路谣感慨道:“我真的应该感谢程浦林编剧,把小说改成话剧。这个戏基本上准确反映了原作,最重要的方面都抓住了。北方的生活能在上海青话的戏里反映,我觉得很成功、很感动。因为北方人的生活,南方人很难体现。原小说的人物活现在舞台上,我流了七八次眼泪。” “玉楼,你知道的,那是一座文化很高的城市,观众水平高,反映北方农村的生活能被接受,我真的很惊讶!” “这不正好说明了《人生》这部小说的优秀,得到了百姓们的普遍认可吗。”姜玉楼笑着道。 “也不都是赞誉,我去了那么多城市,也看了不少关于这部小说的评价,有些舆论对高加林本人指责颇多,而对社会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展开讨论和研究,比这些尖锐的批评也有不少,唉,我当时看了真的很沮丧。” 姜玉楼道:“路大哥,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那些批评我的人闭嘴的吗?” “怎么做?” “写出一部更加优秀,更加让他们无从挑剔的作品出来!” 第(3/3)页